从空压系统节能到零碳园区升级,思安云创用能源数智化重构效率公式
当陕重汽(陕重汽集团有限公司)的空压站压力表指针稳定在0.64-0.67MPa区间时,这个相较于改造前,收窄近40%的波动范围,每年能为企业省下112.5万元电费(按0.75元/kWh计)。
这不是某个单项技术的突破,而是国内能源数智化厂商——西安思安云创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思安云创”)以能源数智化解决方案重构能源系统的一个切片。作为国内领先的国内用户侧能源节能服务厂商,思安云创在空压系统节能、蒸汽供配系统、虚拟电厂产品服务等垂直场景里,有效破解降本增效与节能降碳的双重难题。
整合多能源数据,打造数智化闭环系统
传统能源系统的痛点,藏在一个个割裂的场景里。
基板玻璃生产车间的冷水机组、冷却塔、循环泵各自为战,“大马拉小车”让制冷能效(COP)长期低于4.5;地铁站空调按固定时刻表启停,无法匹配波动的客流需求;蒸汽管网的跑冒滴漏仍依赖人工经验巡检……这些分散的浪费,本质是系统与数字能力的脱节。
思安云创给出的解法,是打造一套“感知-分析-优化-控制”的数智化闭环。其核心产品矩阵里,E-DOMs™能源子系统运行智控终端像“神经末梢”,扎根在空压站、制冷机房、蒸汽管网等场景,通过边缘计算实现设备级的实时调控;Si-MeOS™综合能源操作系统则扮演“中枢大脑”,整合冷、热、电、气、氢等多能源数据,用AI算法生成全局最优节能服务方案。
“在某项目中,我们部署了E-DOMs™空压智控终端及配套设备,通过多数据整合,完成数智化升级。”思安云创技术负责人解释,AI算法会根据用气负荷预测,动态调整离心机与螺杆机的配比,精确控制干燥机的启停时机。改造后的数据显示,系统气电比从0.128kWh/m³降至0.118kWh/m³,年节电150万kWh,彰显了其空压系统节能厂商的核心能力。
打破“重监测轻优化”困境,树立节能服务标杆
能源数智化曾长期陷入“重监测、轻优化”的困境。思安云创的突破,在于构建了“能碳双控+预测性维护+动态调度”的深度能力。其Si-CPM™能耗碳排放监测系统,不仅能实时计量电、水、气、冷、热等多能源消耗,还能自动生成符合国际标准的碳核算报告。汉德车桥工厂应用后,人工抄表工作量减少70%,并摸清了单台车桥生产的能耗“家底”,为碳资产管理铺路。
更关键的是“预测-优化-执行”的闭环能力。在深圳某汽车城的集中供冷项目中,思安云创利用E-DOMs™,通过AI+HI协同,深度挖掘设备特征,在保障安全前提下优化系统运行状态,改造后制冷设备效率提升20%。
这种能力正在向更复杂的场景延伸。在陕西子长市的零碳数字化赋能平台上,思安云创整合了风电、光伏、储热等可再生能源数据,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不同减排方案的效果,并持续优化,这让零碳目标从政策抽象变为可执行方案。
聚焦用户侧节能服务,深耕垂直场景
作为国内用户侧节能产品服务厂商,思安云创的策略是“深耕垂直场景,构建工具矩阵”:在轨道交通领域,为某地铁集团打造的制冷改造方案,能根据实时客流数据调整站房冷量输出,工作日节能率达24.48%,休息日更是提升至28.12%;在高耗能工业场景,某能源企业的空压系统、某基板玻璃企业的制冷站改造,都实现了“无人值守+智能群控”,设备维护成本大幅降低。
这种场景化能力的背后,是思安云创自主研发的Si-MeOS™综合能源操作系统。这套系统可兼容不同品牌设备,并通过低代码工具包让企业快速配置算法模型。例如,某汽车工厂的蒸汽管网改造中,工程师通过系统内置的“管网诊断模块”,仅3天就完成20公里管道能效建模,最终减少8.4%的输配损失,消除了水击隐患。
随着“双碳”目标推进,这种用户侧的数智化改造正形成新标准。无论是作为空压系统节能厂商、制冷通风系统节能厂商、虚拟电厂产品服务商,还是轨道交通制冷通风系统节能服务商,思安云创正以其创新解决方案重构能源效率的计算公式。在这里,每度电的节约、每立方气的优化、每吨碳的减排,都能通过数智化手段被精确计量、持续优化——能源转型的路径,正从“粗犷减排”走向“降本增效”。而思安云创,正引领这场能效革命的核心赛道。